在隋唐英雄系列小说中,瓦岗军的五虎将出现了多种版本。其中一些常见的人物包括秦琼、程咬金、单雄信、王君可、翟让、尤俊达、王伯当、谢映登、邱瑞、罗成都等。结合史料和小说中的记载创盈配资,我们不难发现,历史上瓦岗军的“九虎将”已经逐渐成型。这九位英雄包括徐世勣、秦琼、罗士信、程咬金、单雄信、王君廓、王伯当、裴行俨和刘黑闼。
这些瓦岗虎将,在瓦岗军解体后纷纷走上了不同的道路,最终分成了三个阵营:其中五位投奔了李唐,另外两位留在了王世充的“郑国”,还有一位则选择了独立成军。投唐的五位中,有四人得到了开国公的封赏,而另一位却在与唐军的战斗中被杀,未能获得封爵。
根据史书的记载,瓦岗九虎将中,有四位被唐军杀害,两个被“战友”所杀。剩下的三人则在唐朝受封高官并获得显赫的爵位。然而,他们之间的关系远不如小说和演绎中所表现的那样和谐。实际上,他们并没有那么紧密的兄弟情谊。
在这些虎将中,裴行俨和刘黑闼或许是最不为人熟知的。裴行俨的历史原型是裴元庆,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。而刘黑闼在单干后,迅速崭露头角,成为“大唐名将克星”,连罗艺、徐世勣都败在了他的手下,薛万钧和薛万彻也被他活捉。
展开剩余75%受到演义小说的影响,徐世勣通常被描绘成一个风度翩翩、羽扇纶巾的道士形象。然而,实际上,徐世勣和李靖一样,都是名震一时的文武双全的将领。年轻时的徐世勣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狠角色,完全配得上“瓦岗虎将”的称号。徐世勣的自述曾提到,他在十几岁时曾是个“无赖贼”,在年少时便有了杀人的经历,直到二十岁时才逐渐变为一位“天下大将”,并且专门用兵救人性命。
瓦岗九虎将中,三位英雄最终死于唐军之手,那就是刘黑闼、王君廓和单雄信。单雄信在瓦岗军解体后投降了王世充,他跟随王世充在洛阳投降时,王世充被赦免,但单雄信却没能逃脱厄运。最终,他被直接送上刑场斩杀。单雄信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极大的仁义,放弃了可以得到的盖世战功,原本有机会改变历史的局面,但最终却因看重“义气”而失去了自己的性命。虽说他手下的徐世勣为他争取了喘息之机,但李世民依旧不肯放过他。
而另一位瓦岗虎将,王君廓,也就是历史上“大刀王君可”的原型,他的结局则更显得充满讽刺。在瓦岗军分裂之前,他就已经投奔了李渊,最终被封为右武卫将军、彭国公。尽管王君廓的投降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好处,但他依然享受到了荣宠。然而,他在试图背叛国家投敌时,被“野人”斩杀,而“野人”正是指城外或边境的地方人,王君廓的头颅最终成为了唐军的“功劳”。
王君廓和单雄信不同,虽然他投降了李渊,但他并没有展现出“忠诚”的品质。在瓦岗军解散后,他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,却终究死于背叛的代价。
同样被唐军杀掉的还有王伯当,他的死令人感到惋惜。王伯当在李密与翟让发生冲突时出面调解,曾为徐世勣和单雄信求情。在投唐之后,王伯当一度被封为左武卫将军,但李密最终选择了复叛,走上了一条不归路。王伯当劝谏李密的决策时,他曾言:“义士之立志,不因存亡而改变初心。”他死时,依旧坚定地站在自己认为是正义的一方。
此外,刘黑闼也以“反目成仇”的方式,向历史的另一面走去。刘黑闼是瓦岗九虎将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。他在加入瓦岗军后,曾协助窦建德打击敌人,后来却成为“叛将”,背叛了曾经的战友。当他最终被李建成的部队俘获并斩杀时,史书上对此没有过多的同情。因为他不仅背叛了老战友,还亲手将罗士信杀害,实在让人唏嘘不已。
其中,裴行俨的遭遇则尤为悲剧。在瓦岗战败之后,裴行俨坚守信念,仍试图复兴隋朝。最终,他的计划泄露,被王世充的“第一虎将”单雄信发现并处决。裴行俨的死,象征了他在瓦岗英勇斗争后的失落和无奈。
瓦岗九虎将中,最终能活得较为“平稳”的,只有秦琼和程咬金这两位英雄。两人最终在唐朝取得了上柱国和开国公的封号,虽然他们在“玄武门之变”后没有得到额外的封赏,但依然荣宠不衰,秦程两家的后代在武周时期依然保持显赫地位。
与秦琼和程咬金不同,徐世勣的命运则可谓扑朔迷离。尽管他在唐朝初期是位极人臣,但由于他与徐敬业的关联,最终遭遇了被挖坟的命运。徐世勣的后代要么被杀,要么被流放,这也反映了唐朝权力斗争中的残酷。
从瓦岗九虎将的命运来看,历史的悲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。如果他们遇到了像刘备这样的英明主公,或许瓦岗军会在另一种形态下统一天下。然而,瓦岗的英雄们最终走上了分道扬镳、自相残杀的道路,这不仅仅是他们的悲剧,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